金融号
  • 金融头条
  • 金融监管
  • 金融智库
  • 财经
  • 银行
  • 中小银行
  • 金融办
  • 曝光台
  • 文化

金融APP

登录 / 注册
退出登录
中国金融网络领袖
CHINA FINANCE NET 中国金融网
  • 首页
  • 焦点 · 分析
  • 央行
  • 金管总局
  • 证监会
  • 大型银行
  • 股份制银行
  • 金融处罚
  • 城商行
  • 农商行
  • 村镇银行
  • 金融科技
  • 金融研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浙商银行换帅!万亿级银行将迎怎样变局?

来源: 金透财经  2025-07-11 08:57:59

关注金融网
  • 微博
  • QQ
  • 微信
  • 2020-7-31-北京金融街-浙商银行-2.jpg


    金透财经 | 何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短短三天内,行长任命与董事长辞任相继公告,这家资产规模3.3万亿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迎来权力平稳交接的关键时刻。

    7月10日晚,浙商银行一则公告引发市场关注:董事长陆建强因到龄辞任,结束了他三年半的掌舵生涯。

    就在三天前,该行刚刚公告陈海强的行长任职资格获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核准。按照董事会决议,这位新任行长将立即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直至新董事长产生。

    人事更迭之际,浙商银行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2024年该行总资产达3.33万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76.50亿元,归母净利润151.86亿元。

    陆建强离任前基本完成了化解历史包袱的使命,而陈海强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引领这艘金融巨轮穿越低利率、低息差的行业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掌舵者更迭,权力平稳交接

    浙商银行的领导层变动在7月上旬密集展开。7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一纸批复核准了陈海强的行长任职资格。仅仅两天后,陆建强正式递交辞呈,因年龄原因卸任所有职务。

    这场交接早有预兆。今年4月,浙江省委已提名陈海强担任浙商银行党委副书记和行长候选人。在4月3日的业绩说明会上,陆建强当场宣布:“去年8月份之后,浙商银行一直没有行长,我自己兼任行长,终于我们海强可以到位了”。

    陆建强出生于1965年4月,今年恰满60岁。他于2022年1月接任浙商银行党委书记,2023年8月正式获批出任董事长。

    在公告中,浙商银行高度评价陆建强在任期间“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健全战略体系,完善企业文化”,推动各项工作取得“较大进步”。

    三年治行,陆建强的三大关键举措

    陆建强掌舵的三年半,是浙商银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他上任后迅速提出 “打造一流的商业银行”目标,推动该行在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首次突破600亿元,2023年总资产迈上3万亿元台阶。

    风险化解是陆建强的首要使命。在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他坦言:“我来的时候,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化解浙商银行的不良资产。” 经过三年努力,该行不良贷款率从2021年末的1.53%降至2024年末的1.38%,下降0.15个百分点。

    “善本金融”理念的提出成为陆建强时期的鲜明标签。2023年,他将此前倡导的“共富金融”升级为“善本金融”,明确提出 “金融功能性是第一性,盈利性是第二性”。在这一理念下,浙商银行发布“浙银善标”,将社会责任嵌入金融服务场景。

    数字化改革是第三大关键举措。2022年,浙商银行发布 “数智浙银”品牌及“185N”数字化改革体系,将数字化作为四大战略重点之一。陆建强创新性地推行ITBP模式,要求每个部门负责人都配备一名科技人员助手,共同研究数字化转型方向。

    新行长登场,陈海强的“低风险”路线

    陈海强作为新任行长,是浙商银行内部培养的典型代表。这位1974年10月出生的“70后” 行长,今年刚满50岁,正处于银行家的黄金年龄。

    他的职业生涯起步于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后历任招商银行宁波分行多个管理岗位。2015年,陈海强加入浙商银行,从宁波分行行长做起,后升任杭州分行行长、总行首席风险官,2020年7月获准出任副行长。

    在4月的业绩说明会上,陈海强首次系统阐述了他的经营思路:推动资产结构从“高风险高收益”向“低风险均收益”转变。这一策略在资产负债结构中已有体现:

    2024年,浙商银行存款平均付息率为2.10%,较上年下降14个基点,连续四年下降。在资产端,该行主动压降高定价的互联网合作平台贷款和房地产相关资产,增加风险较低的按揭贷款配比,同时加大制造业、普惠金融等领域的投入。

    “在当前低利率、低息差、高风险的背景下,我们推动经营从资产驱动向负债驱动转变,”陈海强在业绩会上表示。他特别强调,浙商银行将 “再也不一味追求规模情结,再也不走垒大户的老路”。

    挑战与机遇,转型路上的三道关口

    尽管完成了新老交替,浙商银行仍面临多重挑战。息差收窄压力首当其冲。2024年该行净息差为1.71%,较上年下降30个基点,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2025年一季度的经营数据也不容乐观:营收同比下降7.07% 至171.1亿元。

    对于息差走势,行长助理侯波在业绩会上预测:“今年的息差降幅将会明显低于2024年”。他的信心来自于负债端成本改善——2025年该行3年期及以上高成本存款到期规模较大,有助于降低整体负债成本。

    资产质量压力同样存在。虽然不良率连续三年下降,但2024年该行计提减值准备比上一年多21亿元,占营收比例超过41%,处置的不良资产规模创历年之最。行长助理潘华枫表示,未来要“继续坚定风险出清的决心,在加快处置存量风险的同时,严控形成新风险”。

    数字化转型成效待考。在陆建强推进的“数智浙银”战略基础上,陈海强需要证明数字化能够切实提升经营效率。2024年该行非利息收入表现亮眼,非利息净收入224.93亿元,较上年增长39.05%,在营收中的占比提升至33.25%。

    未来航向,内部提拔的战略延续

    陈海强的晋升符合近年来股份制银行高管任命的普遍趋势——内部提拔成为高管来源主渠道。

    今年6月以来,已有4家股份行的6名高管任职资格获批,其中多数为内部提拔。招商银行副行长徐明杰、广发银行副行长张恺、恒丰银行行长白雨石等均属此类。

    “与中小银行频频市场化‘海选’高管不同,股份行高管更多地由行内提拔,或由集团内部其他兄弟单位调任,”中国金融网董事长何世红指出。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激励内部人才,更能保持战略稳定性和文化传承,避免“水土不服”。

    对浙商银行而言,陈海强的接棒确保了战略延续性。在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期间,他需要平衡好两重角色:既要守住陆建强奠定的“善本金融”理念和“数智浙银”转型方向,又要推进自己主张的 “低风险均收益”资产配置策略。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家 “00后”银行,浙商银行高管团队年轻化趋势明显。陈海强就任行长后,该行 “70后”高管占比提升,人才梯次配备更趋合理。

    浙商银行的权力交接正值中国银行业转型关键期。陈海强面临的挑战清晰可见:2025年一季度该行营收同比下降7.07%,净息差承受行业性压力。

    但机会同样存在——3.3万亿资产规模提供充足腾挪空间,而不良率连续三年下降证明前期风险化解卓有成效。

    中国金融网董事长何世红指出,陈海强的内部晋升保障了战略延续性,他提出的 “低风险均收益”转型思路与陆建强奠定的数字化基础和风控体系一脉相承。

    随着代行董事长职责,这位在浙商银行体系内成长起来的银行家,将引领3万亿级银行驶向新航程。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载 中国金融网APP 查看

    相关新闻
    • 浙商银行回A首发过会

      2019年08月30日14时04分
    • 怎样看待同业存单利率波动

      2021年08月31日10时34分
    • 浙商银行回应收银保监会罚单

      2020年09月04日17时29分
    • 浙商银行副行长、董秘刘龙增持100万元公司股份 价格3.53元/股

      2021年09月27日17时13分
    • 浙商银行数字化改革开新篇

      2023年02月10日15时15分
    • “独董”怎样才能真管用

      2021年12月01日09时38分
    友情链接
    • 银行网
    • 中国金融网
    • 金融号
    • 微摄
    • 国家摄影
    • 简介
    • 投稿启示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品牌联盟
    • 编辑部:zjw@financeun.com
    • 媒体合作:774353721@qq.com
    • 机构合作部:1760607283@qq.com

    京ICP备07028173号 -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07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0983

    Copyright © 2002-2024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

    ----------------------- 底部结束 ----------------------------->